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千三百四十章 离间
第(2/3)页
提及,这一次征朝兴兵是因我大明许朝鲜贡,而不许倭国贡,而且还以俺答封贡事举例,言封贡并非难事。”
林延潮摇了摇头,内阁给自己的意思的是许封不许贡。
就是我大明可以册封你丰臣秀吉为国王,但是朝贡之事免提。
林延潮点点头道:“那就以此为条件,除了封贡事外,我一律不许你答允倭国。你看如何?”
沈惟敬皱眉道:“启禀经略,卑职以为倭人图利也,此次出兵若不得实利,决不肯退兵。若是将朝鲜八道拿之割让一二,其议和的把握会大得多。”
林延潮道:“你以为朝鲜会答允吗?”
“朝鲜国弱,仰息于我大明,以倭军胁迫之,容不得他不答允。”沈惟敬出声道。
林延潮摇了摇头道:“并非这个道理,若我要你以封贡为条件,再行一趟至倭寇大营议和如何?”
沈惟敬闻言默然片刻,然后笑道:“卑职愿为经略效死!”
林延潮看沈惟敬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处境,不由深感佩服。
明史朝鲜史日本史上对于石星,沈惟敬二人评价不同。
对石星被下狱,明史与众官员们对他多是惋惜之词,朝鲜更是为石星喊冤,普遍认为他是受沈惟敬之欺。
至于沈惟敬,中朝史书上多是一并齐骂,唯独日本人对他评价很高。
那么到底是要如何看这二人呢?
万历二十五年,万历第二次援朝战争时,参军李应试曾问明军统帅蓟辽总督邢玠,庙廷主画云何?意思就是朝廷到底是如何打算的?
邢玠对他说,阳战阴和,阳剿暗抚,政府八字秘画,勿泄也!
由此可见明朝对倭战略,那就是既要保住藩国朝鲜,也要极力避免战争扩大化,尽早与倭国议和。原因是明朝国库空虚,若深陷朝鲜战事,会消耗大量国力。
为什么邢玠对李应试说不要勿泄,因为朝鲜会反对的。
再说回朝鲜战略,倭国入侵烧杀抢掠,全国上下深受其害,从官员到百姓对于倭国一定要打到底的,一直到将倭寇全部赶出朝鲜为止。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石星因议和失败而被万历论死,天子责怪他议和欺上瞒下不说,第二次援朝战争又要消耗明朝大量国力。
而沈惟敬议和被朝鲜人骂,议和没有成功被朝廷骂,唯独倭国上下一致于感激沈大忽悠为东亚和平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说万历援朝战争对于明朝而言虽说赢了,但除了得到朝鲜的感谢外,国力大损,无力再经营辽东,只有进行战略收缩(放弃宽甸六堡)。
对于日本而言,也是消耗了大量关西大名的势力,间接导致了丰臣政权的垮台。
而身为经略的林延潮,当然第一事也是维护明国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王锡爵到林延潮府上请他出山的缘故。
碧蹄馆之战后,朝廷的战略方针从原先一战而克,改为了保住平壤之战胜果的前提下,达成与倭国议和的协议,这就是王锡爵选择林延潮的原因。
所以并非是林延潮主张封贡改变了王锡爵的主意,也不完全是请林延潮说动梅家从海上运粮,而是王锡爵决定议和,所以选择了当初主张封贡的林延潮来贯彻内阁的主张。
因此林延潮让李如松不可出兵的原因也在于此,并非是他不相信李如松,而是因为打赢了固然是好,万一是输了那么于议和谈判的条件肯定是不利。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军事一定要服从于外交策略,战争是为国家人民争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在谈判之前,一定要尽量减小变数,谈不拢了咱们再打!以林延潮估计没谈个好几轮,肯定是谈不拢。
沈惟敬奉林延潮之命第三次出使王京。与他同行的还有谢用梓,徐一贯,这二人是宋应昌的幕僚,作为监视之用,为了出使二人也混了个参将的头衔。
而沈惟敬则是以游击将军的身份出使。
此外还有沈惟敬的家仆沈嘉旺,此人与沈惟敬同乡,当初被倭寇俘虏了十几年然后逃回中国,不仅说得一口倭话,对倭国之事十分了解。沈惟敬正是通过结识他,才成为明朝上下唯一的‘日本通’。沈惟敬出使平壤时,正是此人孤身进入倭军先行禀告,然后沈惟敬才进入倭军,此人将充任通译之职。
当然林延潮也派了心腹吴幼礼通往,也给他加了参将头衔。
于是这五人就组成了第三次出使使团。
而就在沈惟敬出使的同时,朝鲜与倭国也在谈判。
朝鲜的使者称为四溟堂,是一位僧人,自倭寇入侵以来,此人统领两千僧兵与倭寇作战。
此人之所以得以出使,是因为倭国出使谈判的多是僧人,因此朝鲜也决定派一名僧人与倭国谈判。
四溟堂直接到西生浦面见了倭将加藤清正。
当时小西行长是征朝第一军的军团长。
加藤清正为第二军军团长。
加藤清正出自丰臣秀吉家臣,为丰臣家平定日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666.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