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该轮到北美了(二)_文明破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75章 该轮到北美了(二)

第(2/3)页

愿意对这个决定轻易下判断。不过何锐并不是那种会把重担丢给别人的权力者,为了能够在登陆北美后赢得战争,何锐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准备,给了同志们充分的空间。

      现在李润石只用与同志们讨论登陆北美后要做到什么程度,并不用担心发生影响整体战略的变化。这对于做决断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友好的环境了。李润石问道:“同志们。登陆北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登陆加拿大。一个是登陆美国西海岸。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徐司令,总参谋部对登陆加拿大的最新评估结论情况如何?”

      徐乘风当即答道:“最新评估中,登陆加拿大的温哥华地区后,由于当地冬季气温可以保持在0度左右,我军可以通过温哥华以及温哥华以北的港口,现阶段每周可以提供5万吨左右物资。海军作战物资可以由夏威夷地区提供,我军一个师每天物资需求量为125吨。以10万吨的上限计算,可以维持50个师作战。”

      说到这里,徐乘风注意到其他几人热烈的目光,连忙补充道:“前提是我们必须完整的夺取港口,并且持续进行港口建设,不断扩大港口的装卸能力。如果不能完整夺取港口,我们登陆的部队会遭到对方重兵的围攻。

      那个时候……”

      徐乘风盯着李润石看了看,并没有说完。李润石觉得徐乘风大概是考虑着对美国重兵集团进行核武器打击的可能。美军重兵集团围攻温哥华,就非常适合进行核武器打击。几枚核弹下去,完全可以重创数十万美军。

      李润石索性把话挑明,“我不认为我们有必要对美国优先使用核武器。以我军当下的作战能力,即便只是依靠航母上的战斗机,我军也能支撑到抢修好温哥华以及北部港口。

      而且从战略目标上来说,因为核武器与云爆弹或者温压弹不同,核武器的杀伤目标太大,一旦中国首先使用,美国方面就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战争目的是摧毁美国。

      只有大国为了彻底摧毁对方,并且从一开始就拥有了彻底摧毁对方的能力,才可以优先使用核武器。否则的话,就别对大国使用核武器。

      而且现在的大国根本没有摧毁世界的需要。当工业实力到达了足够的水平后,大国需要的是世界市场,而不是世界废墟。在这方面,中国与美国的观点没什么不同。”

      徐乘风见李润石终于进入了角色,就问道:“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是否要讨论美国上层狗急跳墙,想把世界拉下水,同归于尽的可能。”

      李润石听到这里,觉得徐乘风的看法有点意思,听起来好像并没有反对何锐安排的打算。至少谈到这里,徐乘风只是在试探李润石是否有通过进攻北美,来确定李润石本人声望地位的意思。

      有了大概思路,李润石答道:“我们之所以发动全球解放战争,并不是为了建立中国的霸权。过去500年中,欧美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给世界造成了无数悲剧。而且尝试建立霸权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中国没有理由重蹈覆辙。

      至于美国上层会不会狗急跳墙,他们肯定想狗急跳墙。但是美国国内真正会愿意给美国上层当炮灰的人没有几个。甚至美国上层内部也没有几个人乐意干这种事情。

      大多数美国上层期待的是自己的利益不要受损,甚至能够通过战争获得更大的利益。现阶段,我们从政治上要给美国一条出路,而不是让美国上层感觉中美之间只存在零和博弈。”

      徐乘风听到不要零和博弈,就觉得有些气往上涌。现阶段搞零和博弈的明显是美国而不是中国,李润石也学着何锐反对零和博弈,徐乘风就有些忍不了。

      然而不等徐乘风开口,李润石继续说道:“我们可以举日本作为例子。在1922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大概有整个中国的三分之二。到了1942年,日本从亚洲经济合作组织体系中赚到的钱是1922年赚到的15倍以上。而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是日本的15倍以上。

      以现在中国的实力,美国无法威胁中国本土。中国完全可以让美国赚到中国的法币,但随着发展,中国的实力也会达到美国的数倍之多。经济上的合作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中国需要的并非是征服美国,而是确立中国认为的世界经济秩序,以及中国在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

      徐乘风听到这里,却说道:“但是美国的确希望破坏中国建立的新秩序。”

      李润石点点头,“但是美国连英法两国建立的凡尔赛体系都无法破坏,他们凭什么破坏中国建立的新秩序?

      除非美国能够向全世界提供更好的贸易体系,而这种贸易体系必须依赖美元这个世界货币的地位。现在中国还有大概20-30年的时间去建立非洲的新边境线。所以美国的货币甚至没有能力在非洲获取地位。那就更不用说,美元控制欧洲!”

      徐乘风很想反驳,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666.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