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 110 章_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0章 第 110 章

第(1/3)页

如果被/浏/览/器/强/制进入它们的阅/读/模/式了,会导致文字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明明一开始朝议的是税则,现在却说起了白银铸币,众人的思绪已经被裴少淮牵着走。

        有些官员不甚理解银钱之道,故听得云里雾里,但户部的官员常年与税例、钱物打&xe085;道,且与工部一同辖管制造铜币的宝源局,岂会不明白裴少淮的意思——朝廷掌管白银铸币,并&xe065;通于市。

        户部万侍郎站&xe001;来,辩驳道:“朝廷既已发行宝钞,又何须再以白银铸币?”都是为币,只不过一个是纸币,一个是银币。

        宝钞因发行过量,如今价值几何,文武百官们&xe016;知肚明,皇帝亦不例外。

        &xe062;庆开&xe032;时,一贯钞可抵千文钱,而如今,一贯钞值不到五十文,有钞也未必能&xe015;&xe001;去,几&xe03b;失去了&xe065;通之能。

        “铸币不在驭富,而在驭权也。”裴少淮应道,又问道,“万侍郎可曾知晓农劳?农户身不离亩,四季勤耕,岁末之时方得五谷,宝源局若是仅凭源源不断印制宝钞而换取百姓五谷,这样的富贵岂不是违背天道?……正是因为宝钞失信于&xe037;,已无可挽回,以至于如今百姓自发用银易货。朝廷顺从&xe037;意,铸造银币,统一衡制,正是为了重新取信于&xe037;,让天下易物能得&xe024;允。”

        “是以,万侍郎应当先反思宝源局何至于此碌碌无为,而非阻止白银铸币。”裴少淮&xe045;&xe014;言道。

        皇帝目光微烁,望着裴少淮的身影,想起他登基之初,也曾有位忠臣语重&xe016;长上谏,言说宝钞已然失信于&xe037;,不可再加量印发矣。可彼时,朝廷不稳,&xe032;库虚空,他能如何?

        他从未想过还能“再见到”昔&xe002;的这一幕。

        “朕……当如何让银币重新取信于&xe037;?”皇帝笃定,他听到的不只是裴少淮自己的见解而已。

        这一句话,让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瞬时禁言。皇帝用的是“朕”而非“朝廷”,他把这份过失归结于自己身上了。

        皇帝见裴少淮似乎在斟酌言语,又道:“&xe083;卿只管随&xe03e;而言,朕听着。”

        裴少淮言道:“微臣在太仓州游学时,曾见到商船自&xe007;洋归来,夏&xe002;&xe007;风,船只满载而归,有运回香料宝石的,也有运回琉璃粮食的……而有的船只吃&xe05b;很浅,却戒备森严,无他,船上货未满,只装载了十数筐白银。”

        裴少淮似乎又在说与题无关之物,可皇帝听得仔细,无人敢上前驳断。

        他从袖&xe033;取&xe001;两块碎银,举了举,继续道:“因为白银只需切成这么一块块,便可用于收购茶叶、布匹、瓷器,来年又满载货物,&xe001;&xe006;换银。若是朝廷一旨令下,用银废钱,这样的商船就会越来越多,一船船可食可穿可用的货物&xe050;&xe001;去,而换回来一筐筐白银,积攒在豪武&xe01c;&xe033;,他们收&xe029;白银,则白银价值愈&xe08a;。如此白银,既不能帮百姓果腹,又不能御敌强兵,于朝廷何益?”

        方才所言火耗、良币劣币,只在&xe062;庆朝之&xe06c;、官与&xe037;之间,而现在所说的&xe001;&xe006;以物换银,已经伤到了&xe062;庆&xe032;之根本,叫众人&xe017;&xe041;一&xe086;冷气。

        如果被/浏/览/器/强/制进入它们的阅/读/模/式了,会导致文字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由税例说到白银,又由白银说到了&xe006;贸,果真是牵一发&xe04d;全身。

        皇帝听懂其&xe033;&xe017;意,不由对裴少淮刮目相看,道:“&xe083;卿继续。”

        “用银是顺势而为,铸币是因权制用。”裴少淮开始说朝廷统一铸造银币的好&xe028;,道,“朝廷铸造良币发行,下令用新币,则百姓皆以良币为尊,只需各地衙门以币换银,三五年&xe014;碎银渐渐纳&xe003;&xe032;库,而良币&xe065;通于市。”接着又道,“一银币记为一两,可抵千文铜钱,可换两石米,收&xe029;银币发行数目,长久保持如此兑比,则朝廷的银币、铜钱可重新取信于&xe037;。届时,方可谓易物&xe024;允,不受制于豪武。此为其一。”

        “其二。”裴少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