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十不管(求订阅!)_水浒逐鹿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零二章 十不管(求订阅!)

第(2/3)页

宰执,他们开不好这艘快沉了的大船。

  很快,搬到了徐处仁和吴敏的唐恪、耿南仲、聂山等人掌权了——唐恪升为少宰,因为没有太宰(在金营里当人质的张邦昌是挂名的太宰),唐恪就属于是宰相。聂山同知枢密院事。耿南仲为尚书左丞。

  新任宰相唐恪,是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历任县尉、知府、转运判官等地方官职。

  他是从基层干起,逐步被提拔到中央朝廷的。

  宣和元年五月,东京城遭暴水淹没,情况十分危急,时任户部侍郎的唐恪临危受命治水。

  有人建议决南堤,以纾解宫城之水患。

  唐恪反对这种害民之举,他说:“水涨堤坏,淹没居民,此无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

  唐恪不顾个人安危,乘坐小舟,现场勘察暴水实情,以求因势利导。

  最后决金堤,将暴水注之黄河。

  不到半月,京城水退,赵佶对唐恪大为称赞:“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

  此次治水,显示出唐恪具有一定的解决危机事件的魄力与能力。

  金军第一次兵临东京时,唐恪在杭州任知州。

  李邦彦举荐他回京,任同知枢密院事,希望他能参与军事决策。

  他回京后,赵桓决定重用,直接任命他为中书侍郎。

  当时,大臣们都热衷于讨论宣和年间政事,致力于揭批“六贼”,希望改革时弊,拨乱反正。

  唐恪对此不以为然,他对赵桓说:“改革时弊应逐渐进行,今日边事甚急,应先讨论边事。言者不顾大体,纠缠于从前之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道君之心哉?蔡京、蔡攸、王黼、童贯之徒,既已贬斥在外,姑且可已矣。他日边事既定,然后告知道君,请下一诏书,与天下共弃之,其谁曰不可?”

  可以说,唐恪这时看得还是很准确的。

  赵桓也觉得唐恪很有见识,于是,在免去徐处仁、吴敏宰相后,拜唐恪为少宰。

  赵桓对唐恪寄予厚望,期望他能像当年治水那样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挽救时局。

  朝廷于是组成了以唐恪为宰相的新班子,班子其他成员为:何栗任中书侍郎、耿南仲为尚书左丞、陈过庭为尚书右丞、李纲知枢密院事(仅挂名而已)、聂昌(赵桓给聂山改的名)同知枢密院事。

  以唐恪为宰相的新班子,对此时局势的判断与对策仍然分歧很大,仍然争论不休。

  聂昌刚上任时反对割地议和,对战胜金人很有信心,赵桓于是命聂昌全面负责军事工作,并可便宜行事。然而时间不长,聂昌见河东官军屡战屡败,于是改变看法,转而赞同议和。

  深得赵桓信任的耿南仲,自始至终力主议和。他主张效仿澶渊之役的办法,以三镇赋税来赎三镇土地,以换取两国和平。如果金人不同意,则必须忍痛割地求和。在他看来,战则必亡。

  以扳倒王黼而闻名于朝野的何栗,则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他说:“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其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

  唐恪审时度势之后,最终也选择了议和。

  而赵桓则还是老样子,战和不定,一会战,一会和。

  在这个危急时刻,宋国上下竟然还无法形成统一,如此一来,搞得整个宋国更加乱七八糟。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就算有心做事,也难以做事。

  就以李纲为例。

  李纲被吴敏等人排挤出朝廷之后,本欲练支精兵与金军决战。

  可朝廷隔过李纲直接指挥各军将领让他们出战,然后战败,令李纲心灰意冷!

  李纲消极地滞留在怀州,按兵不动,每天与幕僚邹柄、张牧高谈阔论。

  诸将若要向李纲汇报事情,需先请示邹柄和张牧。

  将士们因此对李纲颇有怨言。

  后来,吴敏被罢免,朝廷中的人都说,吴敏是蔡氏党羽,是蔡攸安插在朝廷的心腹。

  这让李纲无法接受。

  李纲认为,这一定是唐恪、耿南仲、聂昌这帮人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蒙骗了赵桓。

  同时,李纲也忽然产生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他觉得不久之后,自己也很可能步吴敏的后尘。

  因此,早已经意兴阑珊了的李纲,去意已定。

  李纲在朝廷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666.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