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友邦惊诧论(二)_文明破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59章 友邦惊诧论(二)

第(1/3)页

      中日海军联络小组的中方分部设在大连,这里有中国的造船厂,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航空兵培训基地,大连海军学院是海军的高等学府。总参谋长胡秀山在33年6月抵达了大量,听取中日海军联络小组的报告。

      日本方面也派出了山口多闻作为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来山本五十六也该来,但是山本五十六作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受邀前往美国。所以没参加这次会议。

      山口多闻觉得这个安排挺好,山本这家伙每天考虑的都是与英米鬼畜决战,让他参加会议,很可能会说出些不合时宜的话。

      会议室内,投影仪将设想中的海军航母编队投放在大银幕上。位于航母编队中心的是3艘设计完毕的航母。山口多闻非常喜欢中国设计的3.5万吨标准排水量的航母。3.5万吨的航母可以搭载一个大队的各种作战飞机,总数为90架。除了战斗机,还有5-8架架侦察机,以及6架刚完成了原型机的直升机。搭载的飞机总数在104架左右。

      环绕三艘航母第一圈是2-3艘快速战列舰及四五艘巡洋舰,第二圈是18-24艘驱逐舰组成的铜墙铁壁。一般三艘驱逐舰组成一个小队,两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在战斗中,以中队为单位执行作战任务。

      山口多闻本人参与了航母作战的研究之中,他完全支持这样的作战模式。很快,山口多闻就听到了比较有争议性的内容,陆军航空兵到底怎么配合海军航空兵作战。

      中国航母现在还没开始建造,舰载机的原型机已经完成了建造。根据山口多闻所知的参数,这种战斗机单纯靠内油箱的油料就可以完成3300公里的转场距离。如果挂上外油箱,其转场距离就可以达到4400公里。

      也就是说,航母在距离其沿岸以及海岛基地的1500公里内活动,可以依靠战斗机的保护。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则可以对1300公里外的目标发动攻击。这就是2800公里的安全战斗范围。

      2800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从台湾到新加坡的直线距离是3096公里。在东亚的边境恢复到旧时代的当下,日本在太平洋中拥有不少岛屿。只要在那些岛屿上建设好空军基地,在超远航程战斗机的护航下,即便没有航母编队,东亚联军依旧能够得到空军不间断的空中支援,轻松的横扫整个东南亚,夺取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前来援救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会被打得落花流水。

      而这次讨论的是航母编队的使用,但航母的作用并不突出,让讨论变得非常奇怪。

      与会的海军军官们也明白要害所在,大家的讨论都变得非常谨慎,生怕说错了什么。山口多闻性格粗暴,见这帮家伙的迟疑,山口多闻发言了,“如果我们与敌人作战,航母编队在前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防止敌军的大舰队进入战斗地区。这恰恰符合了建造航母编队的目的。”

      军人们都期待战功,山口多闻的讲述令不少军官们不太能接受。但国防军总参谋长胡秀山看了看山口多闻,对这家伙的果断很是欣赏。

      在中国战斗机原型机生产出来之前,胡秀山冷静的按照中国现有的主要战斗机参数指定的计划。在战斗机原型出来之后,胡秀山领导的国防军总参谋部制定的南下计划中,海军的作用就变得比较难以定位。现阶段的共识中,海军要给运兵船进行护航。除此之外,对于海军的使用就有各种看法。

      山口多闻这种简单明快的思路,貌似会让南下作战计划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毕竟,海军的机动性可以实现非常多的战役安排。但胡秀山认同山口多闻的看法,只要能把驰援的美国舰队拦在战区之外,中国就是必胜的局面。这才是制定战争方案的正确思路。

      讨论就这么进行着,中午吃饭的时候,胡秀山与山口多闻坐了一桌。胡秀山的日语水平一般,山口多闻的汉语水平同样很普通。但两人靠着这样的外语水平,依旧进行了非常流畅的交流。

      “山口君,你认为菲律宾的优先度应该怎么考虑?”

      “胡参谋长,我认为应该优先进攻菲律宾,完成菲律宾与太平洋海岛基地的防御体系。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的确可以穿过巴拿马运河,绕过非洲,从印度洋方向加入战局。但是美国真的这么做,等太平洋舰队抵达印度洋,只怕战争已经结束了。所以,美国太平洋舰队必须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前往菲律宾。他们即便留在夏威夷,也会在之后遭到围攻,全军覆没。所以进攻菲律宾的优先度,决不能比进攻中南半岛更低。”

      胡秀山微微点头,同时吃下了一块土豆烧牛肉。

      山口多闻则说的兴起,“当然,我认为拿下整个菲律宾并不容易。以兵力分配来看,我认为完全拿下菲律宾的时候,也许东亚联军都开始进攻澳大利亚了。”

      胡秀山继续点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中国现在正在大规模建造民船,3000吨以上的海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666.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